六月的清水縣,金色麥浪在驕陽下翻涌,收割機與青飼料收獲機的轟鳴奏響夏收序曲。郭川鎮、黃門鎮、秦亭鎮三個示范點的田野里,清水縣羲農農牧業有限公司新購置的青飼料收獲機正穿梭作業,旋轉的刀片將秸稈卷入粉碎倉,原料運輸車緊隨其后,滿載著“變廢為寶”的希望駛向加工車間—這是清水縣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落地的鮮活注腳。

“過去秸稈堆在田埂是‘燙手山芋’,現在成了養殖場搶著要的‘香餑餑’!”縣農村能源辦公室主任何君曉望著作業的機械介紹,項目建成后,縣域秸稈綜合利用率將穩定在90%以上,年新增市場主體處理能力4.6萬噸。這意味著每年可減少上萬噸秸稈焚燒污染,更構建起“飼料加工—畜牧養殖—能源轉化”的循環鏈條,形成“以養帶種、草畜一體”的綠色發展格局。

錨定“雙化”路徑,激活資源轉化引擎。作為農業大縣,清水縣以“立足現狀、填平補齊”為原則,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構建秸稈燃料化、飼料化收儲運輸體系,不斷推動秸稈從“農業廢棄物”向“生態資源”蛻變。在飼料化利用領域,羲農農牧業有限公司、嘉泰牧業、創勝源農業分別在三鎮建成示范點。其中,羲農新建0.2萬噸秸稈顆粒飼料生產線,嘉泰與創勝源同步購置先進設備,項目達產后三家企業年飼料化利用秸稈量將新增2.8萬噸,總利用量躍升至3.55萬噸,為全縣草畜產業注入“綠色飼料庫”;燃料化利用方面,羲農通過設備升級將生物質顆粒燃料年加工能力提升至0.8萬噸,讓秸稈變身為清潔環保的新能源。

打通收儲“最后一公里”,織密循環經濟網絡。“下一步,我們將在郭川鎮、王河鎮新建2處規模化秸稈收儲運中心。”項目負責人介紹,通過配置打捆機、粉碎機等設備,年收儲運能力可達1.27萬噸,新增收儲運能力1.0萬噸,徹底破解秸稈運輸難、儲存難問題。這一布局如同打通循環經濟的“毛細血管”,讓散落田間的秸稈通過標準化收儲網絡,高效流向飼料加工車間與生物質能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