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響應國家關于秸稈綜合利用的政策號召,上虞區依托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契機,引進秸稈生物基高價值新材料利用項目。該項目以秸稈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纖維素生物基材料和微藻基產品,打造“秸稈利用供應鏈”模式,服務于農業、紡織、食品、日化、醫藥和新能源電池等行業,成功挖掘秸稈“綠色潛能”,實現年可資源化利用秸稈1萬噸。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政策保障
一是加強政策保障
上虞區將秸稈綜合利用納入“無廢城市”建設體系,制定《2024年上虞區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專項實施方案》及重點區域專項補貼政策,出臺《上虞區關于高質量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實施意見》,開展秸稈綜合利用技術推廣應用,統籌秸稈收集、堆儲等資源力量,加速推進秸稈資源化利用。
二是強化要素保障
在資金保障方面,整合“三農”高質量發展資金,設立“生態循環農業”專項,2024年安排400萬元實施“收儲運補貼+利用獎補”組合政策。在崧廈、章鎮等6個重點鄉鎮建設標準化秸稈收儲中心,同時與春暉環保開展兜底性合作,形成“田間收集-集中轉運-多元利用”的產業閉環。
三是推動模式創新
與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創新探索“秸稈-菌菇-有機肥”循環模式。同時充分利用水稻、小麥、油菜、玉米、豆類等秸稈,因地制宜探索秸稈“變新能源”“變電”“變肥”等秸稈綜合利用模式。
二、深度研發創新,探索先進技術
01建設創新項目
與歸國材料工程領域人才團隊合作,聯合開展秸稈高值化利用技術攻關,推動秸稈生物基高價值新材料利用項目建設,實現年可資源化利用秸稈1萬噸。該項目入選2024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重點項目。

▲秸稈生物基高價值新材料利用項目建設
02重構資源價值
項目以油菜、玉米秸稈為原材料,采用秸稈微米粉碎破壁預處理,化學生物法纖維素提取、淤漿法秸稈纖維素醚化、秸稈糖廢液混合培養小球藻、木質素制造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生產秸稈基纖維素、秸稈基羧甲基纖維素、秸稈基印花糊料、球藻液肥和禾本生物質顆粒燃料五大類產品。其中淤漿法制備秸稈羧甲基纖維素鈉,為全球首創先例技術。

▲ 秸稈利用產品研發
03延長產業鏈條
通過項目實施,可實現年資源化利用秸稈1萬噸,并生產羧甲基纖維素鈉、印花糊料等產品,其中纖維素基材料已供應本地紡織印染企業,延長了“秸稈利用供應鏈”。未來擬擴產至8-10萬噸/年資源化利用產能,預計可替代傳統木漿原料30%以上,年減排二氧化碳約6萬噸。
三、促進降碳增效,激活共富動能
01實現減污降碳
每萬噸秸稈利用可替代標煤4200噸,減排二氧化碳1.1萬噸,同步減少氮氧化物排放約8噸。同時球藻液肥作為復合微生物肥,不僅可改良土壤,還能夠改善經濟作物花期。木質素以及部分秸稈制成禾本生物質成型顆粒燃料,廢物利用率接近100%,幾乎沒有“三廢”產生,降碳增效顯著。
02實現產業協同
研發的秸稈基印花糊料固含量達35%,較傳統海藻酸鈉糊料提升12個百分點,使下游印染企業印花得色率提高15-20%,可為下游印染企業節省20%印花糊料,20%染料和10%水洗成本,實現了秸稈利用與印染產業的共贏。
03打造共富模式
項目以上虞區崧廈街道為中心,覆蓋輻射周邊其他鄉鎮街道,目前已挖掘年離田利用1萬噸秸稈(5000-10000畝)能力。試行秸稈換球藻液肥,帶動周邊200戶以上農戶參與秸稈收集利用,同時,面向農戶以200-250元/噸收購秸稈,可為當地農戶增加約200萬元收入。

▲秸稈收集利用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