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寒冬求存到春山可望,光大宿州埇橋生物質發電項目經歷一場涅槃重生。這段蛻變歷程,不僅是一部逆境突圍的奮斗史,更是一部綠色轉型的典范之作。
蛻變,數字見證輝煌

從生存危機到盈利突破
從項目盈利水平不佳到2025年上半年實現時間過半任務過半,超額完成全年經營目標任務的62%,徹底扭轉去年同期虧損局面。
從運行不穩到行業標桿
機組連續運行周期從不足30天躍升至180天,創造生物質發電領域的長周期運行紀錄。
從燃料困局到本地化突破
秸稈摻燒比例從10%提升至90%,燃料本地化率實現100%。
從單一發電到多元創收
蒸汽用戶從2家拓展至5家,年創收3000萬元;在業內率先推動移動供熱新模式,累計供汽1.3萬噸,新增現金流240萬元。
蛻變之路:破繭成蝶的五大攻堅戰

政策寒冬中的絕地反擊
2020年國家補貼退坡政策出臺后,行業陷入生存危機。生物質發電項目直面電價驟降(從0.75元/千瓦時降至標桿電價)、周邊10余家同行惡性競爭的困境,以“不認輸的牛脾氣”打響生存保衛戰。
技術革命重塑核心競爭力
超低排放領跑皖北:投入1000萬元環保改造,成為區域首家超低排放生物質電廠,破解環保督查高壓困局。
設備升級實現質的飛躍:通過給料系統、冷渣機等12項技術改造,堵料次數從每班7-9次降至不足1次,可日增加發電量1.57萬kw.h;通過污水管線改造,每日可消納約100噸廢水,每年可節省水處理費約4萬元;通過暖風器改造提高鍋爐空預器差壓,運行周期顯著提高,改造前一般25-30天需要壓火沖洗一次,沖洗時長7小時左右,改造后平均運行周期達到130天,最高實現單爐運行突破180天。
燃料革命激活產業鏈
秸稈離田率從10%到85%:聯動政府開發秸稈經紀人網絡,2024年離田秸稈達到90萬噸,帶動300余人就業。
熱值單價下降17%:通過本地化戰略,燃料成本降至0.0859元/kcal,家具拆遷料用量從20%壓縮至5%。
綠能生態圈構建新增長極
聯動政府以熱招商開辟第二戰場:利用綠色蒸汽吸引2家企業落戶,供熱收入占現金流30%。
綠電交易搶占新賽道:率先開展綠證、綠電交易,打造“發電+供熱+碳資產”多元盈利模式。
黨建引領凝聚攻堅合力
在疫情沖擊、環保加碼的至暗時刻,黨員先鋒隊駐守燃料收儲一線,技術團隊連續三個月攻堅設備改造,用“光大人精神”鑄就轉型內核。
蛻變啟示:從求存到引領的綠色范式

這場蛻變,不僅實現了“三升三降”(發電量升23.3%、蒸汽用戶翻倍、利潤轉正;燃料費降8%、廠用電率降1%、環保風險歸零),更探索出生物質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一、以技術創新對沖政策風險
用超低排放破解環保緊箍咒,用長周期運行證明生物質電廠的穩定性。
二、以產業鏈思維重構商業模式
從“單純發電”轉向“燃料收儲-能源生產-碳資產運營”全鏈條價值挖掘。
三、以社會效益反哺經濟效益
100多萬噸的秸稈消納、300個就業崗位,讓地方政府從“監管者”變為“合作者”。
展望:二次創業再啟星辰大海

站在新的起點,埇橋項目已啟動爐前上料系統優化等新一輪技改,深度探索綠汽、綠電減碳新模式,規劃生物質綜合高效利用等前沿技術。正如項目負責人所言:“這幾年我們不僅活下來了,更找到了讓每一根秸稈發光發熱的密碼。”
逐綠前行,其征途必是星辰大海;碳索新路,其未來定當萬物共生。望遠能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讓光大宿州埇橋項目的蛻變證明: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綠色轉型者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