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如東縣堅持“一手抓禁燒禁拋禁亂堆、一手抓綜合利用”,全面加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按照“以秸稈機械化還田為主,其他多種利用形式為輔”的“1+X”模式,大力開展肥料化、能源化、工業原料化、飼料化和基料化“五化”綜合利用,形成集“收、儲、運、用”為一體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體系。目前,全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5%以上。

農業生產全過程智慧升級
三年來,如東縣全面實施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新增無人航空器661臺、導航自動駕駛系統1346臺、智能監測系統1994臺,建成洋口鎮洋口村、掘港街道虹橋村全環節無人作業及其他市級“無人化”農場31個,全縣智能農機作業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如東縣的90萬畝土地中,目前978341個確權地塊被導入“南通農機數字化管理平臺”數據庫,每個地塊都有了專屬“電子身份證”。基于“確權數據+作業數據+標準流程”,如東農機作業也進入了數字模式,已基本實現秸稈還田、秸稈離田、犁耕深翻作業補貼精準發放,有效防范未作業地塊申報、秸稈離田地塊申報、超面積申報等問題。

廢棄秸稈實現“華麗轉變”
秸稈離田的同時,廢棄秸稈也在如東完成了“華麗轉身”。在南通外向型農業綜合開發區(苴鎮街道)虹元村,經過高溫發酵滅菌、精細揉絲和鋪網針刺等工藝,昔日被視為“負擔”的秸稈加工成一張張厚實平整的“非織造秸稈毯”,成為助力虹元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金鑰匙”。
經嚴格處理后形成的非織造秸稈毯,具備獨特三維網狀結構,擁有孔隙度可調、機械性能優良和成本低廉等優勢。
改善種植環境
不同于散狀秸稈覆蓋封閉性差、易帶病原菌甚至易引發火災等諸多問題,秸稈毯能抵御極端天氣,高溫時可使土壤降溫4℃,并有保濕、抑草的功效,改善植株生長環境。
簡化育秧流程
在水稻育秧環節,直接鋪在秧盤底部作基質,不僅能優化傳統的取土鋪底,非織造秸稈毯良好的透氣性還能增強秧苗根系盤結力。
節約種植成本
非織造秸稈毯的鋪底不僅能減短移栽后的緩苗期,腐爛后還能滋養作物,避免破壞土壤耕層,相比傳統營養土育秧,每畝節本增效50元以上。

現如今,虹元村秸稈毯生產線日產量近2噸,預計秸稈毯每噸效益1500元,為村集體開拓了可持續增收渠道,虹元村正攜手江蘇省農科院與縣農業農村局,積極推廣這項綠色創新成果。
從田間廢棄的秸稈到“金毯”,秸稈綜合利用仍大有可為。秸稈作為農業生產的“副產物”,蘊藏著巨大的利用潛力,搭配智能監測系統,智能農機可精準收集農田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讓農業生產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為資源化利用提供便利,助力農業循環經濟,鋪就了一條變廢為寶、助農增收、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