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有效破解航運業綠色轉型中船舶新型污染物處置的技術瓶頸,支撐交通強國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7月16日,上海海事局指導浦東海事局推動相關企業、高等院校,正式成立“上海船舶新型污染物處置研發中心”,并召開船舶新型污染物處置專題研討會。上海海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許騏,上海海事大學副校長嚴偉,中遠海運能源運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建榮共同為研發中心成立揭牌。

綠色轉型遇技術卡點 研發中心應運而生
當前,國際海事組織已明確2050年航運業凈零排放愿景,我國“雙碳”戰略亦要求加速交通運輸領域綠色升級。作為國際航運樞紐,上海正緊抓航運領域綠色燃料發展新機遇,全力建設國際航運綠色燃料加注中心,搶占綠色燃料產業鏈優勢地位。此前已完成了國內首單保稅LNG“船到船”加注、國際干線船舶綠色甲醇同步加注及B24生物燃料油加注等創新實踐。

根據國際公約要求,成員國應當接收船舶運營中產生的污染物。然而,LNG、甲醇等替代燃料使用過程中產生的EGR系統排放水、甲醇殘留物等新型污染物,其無害化處置技術尚未突破,若處置不當,這些污染物可能危害海洋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成為了制約航運業綠色轉型的“最后一公里”。研發中心的成立將填補國內航運污染物治理產業鏈新型污染物末端無害化處置環節空白,推動建立科學高效的處置體系。
政產學研協同發力 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

該研發中心自2025年初啟動籌備,浦東海事局依托MARPOL公約研究室平臺,充分發揮“政產學研用”機制作用,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凝聚技術攻關合力,聯合航運企業、海事院校、科研院所等先后開展7次專項調研,對研發中心的成立進行了充分論證。未來,研發中心將會帶動航運相關主體,在新型污染物末端無害化處置技術研發、國內國際處置標準制定等方面投入政策扶持、技術資源與產業力量,并同步打通上海港船舶新型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全港、全鏈條服務保障體系,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國際航運環保領域的規則話語權。
助力航運中心建設 打造綠色發展新引擎
研發中心的成立是浦東海事局推進浦東綠色航運示范區建設、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作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核心區,浦東在推動綠色智慧航運標準體系建設上,提供了更多立法和創新保障。近年來,浦東海事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始終緊跟時代需求,融入發展大局,搶抓綠色低碳“換道超車”新機遇,推動航運業綠色低碳發展。

上海海事局許騏副局長總結講話中指出,研發中心要整合各方優勢資源,聚焦國際航運綠色轉型前沿,合力攻堅船舶新型污染物處置核心技術;企業主體要重點加大研發投入,特別是LNG、甲醇等替代燃料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甲醇殘留物等新型污染物無害化處置,加速成果轉化與行業標準制定;高等院校要深化新型污染物的生成機理、環境危害特性及生態影響機制等基礎理論研究,為技術創新與海事監管提供科學支撐;海事部門要充分發揮政策協調與國際履約優勢,在法規標準制定、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提供堅實保障,推動形成可復制推廣的“上海方案”,并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提升我國在全球航運環保治理中的話語權。
下一步,上海海事局將協同各共建單位,持續搭建“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臺,推動“政策-技術-市場”良性循環,全力保障研發中心高效運行,瞄準航運業綠色發展的核心需求,加速技術攻關與成果應用,為奮力加快交通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