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萊陽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緊扣鄉村振興戰略,圍繞全市“11349”總體工作思路,充分發揮農業種植大市優勢,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為抓手,推動農業綠色轉型與農民增收互促共進,形成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格局。

一、科技賦能“秸”盡其用,三級聯動激活新動能
為了讓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真正走進田間地頭,萊陽市創新構建了“市鎮農技干部-村級科技示范戶-科技輻射戶”的三級聯動機制,借助“線上+線下”雙輪驅動的模式,暢通技術傳播渠道。以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測土配方、耕地質量提升等項目為契機,組織各鎮街農技人員深入一線,為農戶提供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的專業指導。同時,廣泛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科技培訓與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舉辦講座、發放宣傳資料、現場示范等方式,大力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諸多益處,不斷增強農民群眾主動參與的意識。萊陽市農業農村局設立的“梨鄉興農人”微信視頻號發揮了重要作用,圍繞農作物秸稈回收利用等內容,精心制作多期宣傳視頻。視頻一經發布,便收獲了大量關注與轉發,有效拓寬了宣傳覆蓋面,持續提升群眾對秸稈綜合利用的認知程度。在一系列舉措的推動下,萊陽市實現了秸稈超96%的綜合利用率,讓曾經無人問津的“廢秸稈”搖身一變,成了眾人爭搶的“香餑餑”。

二、項目撬動“稈”變多寶,多元利用開出致富方
萊陽市以2000萬元項目資金為杠桿,撬動秸稈“七十二變”。按照“疏堵結合、以用促禁”的工作思路,通過“糧改飼”“肥還田”等模式,讓每根秸稈都找到“好歸宿”。通過制定《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方案》,以標準化、規?;⒓s化、現代化生產作為突破方向,緊密結合本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實際狀況,重點圍繞農作物秸稈精細化還田、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以及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等方面組織實施,持續提升萊陽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在秸稈精細化還田方面,補貼玉米秸稈機械化粉碎、深耕等作業,面積達2.2萬畝,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在秸稈飼料化利用方面,建立秸稈青貯池6400立方米,每年可儲存秸稈2萬噸以上,為畜牧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飼料來源。在秸稈原料化利用方面,建立秸稈制作菌棒及廢菌棒加工有機肥生產線,年處理秸稈1萬噸以上,年生產有機肥5000噸以上,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此外,建設秸稈收儲中心3個,年處理量達到3萬噸以上,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保障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的原料供應。
三、產業循環點草成金,鏈條延伸鋪就富民路

萊陽市以秸稈為“媒”,串起“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讓一根秸稈實現“三級跳”:先變菌棒,再化肥料,終成美食。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構建了完整的“秸稈-菌棒-種植-加工-有機肥”循環經濟產業鏈。一方面通過收購農戶廢棄的玉米小麥秸稈、玉米芯等原材料制作菌棒,年消耗農作物秸稈萬余噸,節約成本約180萬元;另一方面引進食用菌菌棒生產線2套和有機肥生產線1條,將廢棄菌棒加工成有機肥還田,年處理廢棄菌棒5萬噸左右,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同時改良土壤質量,推動農業綠色循環發展。立足“預制菜之鄉”優勢,產業鏈再延伸,油炸平菇、平菇醬等深加工產品讓農產品附加值提升10%,從田間“菜籃子”躍入現代“菜盤子”。這種“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閉環模式,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三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綠色樣本。
下一步,萊陽市將持續深化秸稈綜合利用,做好秸稈“增值文章”,讓“生態包袱”變成“綠色財富”,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再上新臺階,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更多“萊陽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