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厚鎮茂岑村的連片稻田里,3臺大型拖拉機正轟隆行進,巨大犁刀滾動的利齒插入土地,將板結的稻茬秸稈深卷翻埋。隨著齒輪卷起層層土浪,泛黃的秸稈被精準覆入30厘米深的耕作層,平均每15分鐘完成一畝地深翻作業——這正是玉州區同步推廣的“機械化深埋還田技術”應用場景。

茂岑村作為今年全區秸稈翻耕核心示范區,自早稻收割后便開始了秸稈翻耕作業,目前實施機械化翻耕面積已達700余畝。機手梁海彪表示,“以前小型設備翻耕深度不足15厘米,秸稈暴露在淺層影響播種。現在大型機械能確保秸稈深埋,配合北斗導航系統直線誤差不超過2厘米,作業效率提升20倍,每畝還能為農戶節省成本30多元。”
據了解,玉林市樂民農業機械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近兩年投入大量資金置換中大型拖拉機8臺,培育專業機手10名,在該區農業農村部門及鎮人大扶持下正蛻變為驅動秸稈變“綠金”的新銳軍團。眼下正值秸稈處理高峰期,秸稈翻耕還田技術的推廣在當地引起了熱烈反響,茂岑村已有超過400戶農戶切實享受到了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企業每天消納處理仁厚鎮水稻鮮秸稈高達350噸。

秸稈點“綠”成金的背后,是玉州區的精心謀劃與積極推動。為全面有效提升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該區還在名山街道、城北街道等用水較為方便的村屯建設了3個單個規模300畝以上的示范點,完成無人機飛噴面積1500畝,施用腐熟劑等混合藥劑1550公斤。
“針對上半年降雨偏多現狀,我們全面推行秸稈‘翻耕+腐熟’雙模協同,不但解決了收割后秸稈不能完全離田的問題,還為土壤疏松透氣,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秸稈焚燒對空氣的污染,有效促進農業綠色生態循環。”該區生態能源中心主任黃堅介紹。
目前,全區同步示范推廣秸稈“翻耕+腐熟”技術模式覆蓋面積超1.45萬畝,消納處理鮮秸稈超9500噸。投入大型農業機械35臺,技術推廣涉及22個行政村,惠及農戶超8000戶。隨著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啟動,這項讓秸稈變“綠金”的科技實踐,正成為玉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強力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