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頭塘鎮的田間地頭,曾經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秸稈正迎來“華麗轉身”。自2025年推行秸稈回收綜合利用試點工作以來,該鎮通過構建“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一體化體系,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0%,既破解了焚燒污染難題,又開辟了農業循環經濟新路徑。

“以前秸稈要么燒要么爛,現在機器直接到田頭打捆,我們還能賺誤工費!”頭塘村一村民指著田間忙碌的收割機組說道。該鎮采用“機械收割+扎捆”一體化作業方式,在農作物收獲季,專業機械直接進入田間完成秸稈收集、壓縮、打捆,全程無需農戶額外參與。扎捆后的秸稈通過農用運輸車直達鎮內秸稈消納場,單程均在3公里以內,形成“田間-運輸-存儲”的高效閉環。據統計,機械化作業使每畝地秸稈回收時間從傳統人工的2小時縮短至15分鐘,回收效率提升8倍。
該鎮在推進機械化田間打捆作業的同時,鼓勵農戶自行將秸稈收割、捆扎后擔至指定路邊回收點,由合作回收公司以400元/噸的價格上門收購。“對零散地塊,我們不強制機械作業,村民自己挑到路邊就能換錢,靈活又方便。”鎮鄉村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
為確?;厥展ぷ黜樌_展,頭塘鎮成立專項領導小組,由鎮鄉村建設綜合服務中心牽頭,聯合綜合行政執法隊及各村“兩委”組建巡查隊伍,每日開展田間巡查,重點排查秸稈隨意焚燒的行為。同時,建立“農戶-村委-鎮政府”三級信息反饋機制,村民可通過熱線舉報違規焚燒秸稈行為。

秸稈回收實施后,頭塘鎮秋收季空氣質量得到改善,田間火災隱患下降90%。消納場的規范化管理也避免了秸稈腐爛對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農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目前,頭塘鎮已完成9個村(社區)的秸稈回收網絡覆蓋,下一步將加強合作企業的參與度,實現“收割即回收”全覆蓋,讓“田間清潔”成為農業生產新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