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區是全市農作物主產區之一,2024年農業生產中產生秸稈約17.5萬噸。過去,秸稈處理長期依賴“焚燒+堆肥”傳統模式,不僅污染空氣、引發火災風險,更造成資源的浪費。2023年,市區能環單位立足武都區農業發展實際,以推進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為目標,積極爭取了2024年中央財政補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落實項目補助資金460萬元。武都區以項目為引領,因地制宜構建秸稈綜合利用體系,探索出一條“燃料化、飼料化、肥料化”多元利用路徑,讓秸稈從“生態負擔”變身“綠色財富”。

武都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成效顯著,2024年秸稈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2%。主要有以下幾點做法:一是讓秸稈變成了“綠色燃料”。依托隴南茂燁生物燃料有限公司,在隆興鎮楊家溝村建成5600噸秸稈固化燃料生產線1條,配套850平方米的秸稈燃料化生產加工車間。利用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資源,生產顆粒、塊狀等固化成型燃料,有效替代傳統薪柴和煤炭,為當地能源轉型提供了保證。二是讓秸稈變成了“香餑餑”。依托隴南錦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石門鎮上白楊村建成8500噸秸稈飼料綜合利用生產線1條,建設800平方米的秸稈飼料化黃貯、青貯生產加工車間。利用農作物秸稈等農作物資源生產養殖飼料,將秸稈旋切、粉碎,加入玉米等原料后烘干,制粒形成畜禽養殖優質粗飼料,為當地的養殖業發展提供了便利。三是讓秸稈成為“生態沃土”。依托隴南市金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漢王鎮羅寨村擴建一處年處理能力6100噸的秸稈肥料綜合利用生產線1條,建設320平方米的秸稈肥料化加工車間。采用秸稈粉碎、堆漚、生物堆漚等方式,利用農作物秸稈廢棄物等生物質資源生產有機肥,為當地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提供了保障。

秸稈綜合利用是農業綠色轉型的小切口,更是生態振興的大文章。在“十五五”期間,市縣能環單位將堅持農用優先、產業導向、多措并舉培育壯大秸稈產業,著力構建政府推動、企業主導、社會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穩定運行機制,真正讓秸稈綜合利用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讓“生態包袱”真正成為“綠色動能”,為全市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的生態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