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位于東西湖區辛安渡街道東風社區豫遷村的湖北豐美禾生態牧業現代化生豬養殖場,整潔的廠區、現代化的設施讓人很難相信這里可年出欄5萬頭生豬。
“養殖場的每一處設計細節,都展現著科技的力量。”豐美禾生態牧業技術主管田海斌指著豬舍內智慧控制大屏,滿臉自豪地介紹,“尤其是場區深處自建的一座占地30畝的沼氣發電場,讓曾經令人頭疼的生豬糞污成為可利用資源,不僅解決了養殖場的用電問題,多余的電量并入國家電網,每年還能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
據介紹,場區內的沼氣發電項目于今年3月啟動建設,5月完成施工。在6月試運行階段,發電量已達4萬多度,直接為養殖場節省電費1.8萬余元。“隨著項目運行逐步穩定,預計7月份發電量將提升至13萬度左右,節本增效作用將進一步凸顯。”田海斌說。

養殖場內,智慧可視化大屏不僅可展示數據,還具備智能化控制和調節功能。
智慧養殖場保障生豬品質
為了給生豬營造舒適安全的生長環境,豐美禾生態牧業現代化生豬養殖場實行著封閉式管理。
養殖場200米外設置有洗消中心,將生物安全關口前移,廠區大門紅外測溫儀與霧化消毒通道構筑起嚴密的防線,將疫病風險牢牢擋在外面。
通過養殖場內的智慧控制大屏可以看到,11棟全封閉式標準化豬舍科技感十足。每棟豬舍被分割成4個獨立單元,自動投喂系統按照不同生長階段為生豬精準配比飼料,電子屏上實時跳動著豬群的采食量與生長數據;智能環控系統時刻關注著豬舍里的環境變化并實時進行調節,對不同成長階段的生豬設置了最令它們舒適的恒定室溫;空氣傳感器24小時監測氨氣濃度,一旦超標便會自動觸發負壓抽風系統,抽出來的空氣先經過1.5米厚的“除臭墻”過濾,再經過循環池水幕洗滌,最終排出的空氣清新無異味。
科技力量還體現在對生豬健康管理的“未雨綢繆”上。養殖場引入的AI巡檢預警系統,就如同為豬群配備了“私人醫生”,它通過聲音識別技術實時統計頻率變化,一旦出現異常,便會自動推送預警信息到工作人員的手機上。
“這種精細化管理帶來的成效顯而易見。”豐美禾生態牧業負責人欒志峰笑著說,通過養殖場的智慧物聯網+AI技術,工作人員隨時可通過手機了解生豬每日的喝水量、采食量、生長情況等,“傳統生豬養殖一個人管理500頭豬就忙得不可開交,如今智慧養殖場一個人可管理3000頭生豬”。
沼氣發電廠“變廢為寶”添收益
曾經,最令養殖場頭疼的是每天近250噸的養殖廢棄物,而隨著上個月沼氣發電項目投入使用,昔日被嫌棄的“垃圾”華麗變身為養殖場帶來了新收益。
“養殖場每天的糞污能產生5000立方米沼氣,經過凈化處理后進入發電機組,1立方米沼氣可轉化為1.5—1.8度電能,初步估計,全年發電量能有近210萬度。”欒志峰介紹,僅沼氣發電一項,就能為企業節省電費支出超百萬元,“多余的電量并入國家電網,還能帶來一筆可觀的收益”。
據介紹,養殖場豬舍地下鋪設的漏縫地板與1.5米高的架空層,讓生豬排泄物全程不需要人工清理,可自動匯入貯存收集系統。當糞污積累到設定厚度時,智能閘口便會自動開啟,糞污沿著密閉管道進入厭氧發酵池,整個過程零接觸、零污染,干凈又衛生。
沼氣發酵產生的沼液和沼渣,還是村里綠色循環鏈上的“香餑餑”。據介紹,養殖場將完善和配套建設有機肥加工車間,未來可以把沼渣經脫水、腐熟后制成顆粒有機肥。沼液則通過專用管道輸送至周邊農田,形成“養殖糞污—沼氣發電—有機肥還田”的閉環體系。
“全面循環利用生豬糞污,既能實現經濟價值最大化,又能解決污染問題。沼液、沼渣還能帶動種植、農戶和肥料加工產業良性發展,我們將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更多綠色生態動能。”欒志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