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民勤縣首次啟動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將秸稈兩項數據監測作為高效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關鍵切入點,并聘請蘭州大學草業科學院專家組提供技術支持,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降低畜牧業成本、提升社會經濟效益。

秸稈儲存棚建設施工現場
民勤縣位于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生態區位特殊,同時擁有豐富的風光電資源。2025年全縣總播面積112.27萬畝,全縣年畜禽飼養量達430萬頭(只),該項目的實施,為民勤縣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奠定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在2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過程中,民勤縣采取集中收儲、按片培育的發展方式,優先提升秸稈收儲運能力,初步構建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著力打造“收儲運體系健全、綜合利用技術領先、群眾主體積極參與”的發展格局,通過示范帶動,進一步完善全縣農作物秸稈收儲運體系,提高秸稈飼料化加工應用能力。
參照《全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農作物草谷比、秸稈可收集系數監測工作手冊》要求,科學制定實施方案。通過調研全縣小麥和玉米種植分布情況,確定紅沙梁鎮、大灘鎮、蘇武鎮、重興鎮等4個鎮作為小麥相關指標采樣點,西渠鎮、泉山鎮、夾河鎮、蔡旗等4鎮作為玉米相關指標采樣點。民勤縣農村能源技術推廣中心與蘭州大學草業科學院專家聯合開展兩項參數監測相關工作。

選取的采樣點小麥田
項目組深入采樣點,各樣地按照五點法設置樣方,樣方內植株齊地刈割后,進行脫粒、清選,測定秸稈和谷物重量。在每個樣地利用四分法取秸稈和谷物,帶到實驗室進行含水量測定,依據國家標準水分含量,計算各樣地小麥草谷比和全縣小麥草谷比。同時,在人工收獲和機械收獲的小麥地,按照五點法設置樣方,測定植株高度、留茬高度。打捆前后,在各樣地草條上隨機選取樣段,測定機械收獲的枝葉損失率等參數。
目前小麥田間數據工作測定已全部完成。項目組完成了樣方的谷物重量及含水量、秸稈重量及含水量等草谷比關鍵指標測定,以及小麥株高、人工和機械刈割留茬高度、枝葉損失率等秸稈可收集系數的關鍵參數測定,數據分析正在進行。玉米相關指標測定將在9月底前完成。
“民勤縣以玉米、小麥、葵花、茴香為主的農作物秸稈資源豐富,可利用量及潛力巨大。通過項目實施,結合民勤縣優勢特色草畜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探索符合民勤實際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路線和應用模式。項目建成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能力提升3.8萬噸,綜合利用率將穩定保持在90%以上”。民勤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縣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馬超表示。

小麥株高、割茬高度及損失率測定
采用科學手段,精確測定草谷比和秸稈可收集系數,是準確評估全縣秸稈生產潛力、建立秸稈資源臺賬的基礎,對推動全縣秸稈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具有重要意義。今后,民勤縣農村能源推廣技術中心將繼續與蘭州大學草業科學院項目組充分合作,持續推進小麥和玉米草谷比與秸稈可收集系數的田間調查、數據測定工作,形成民勤縣全域的草谷比和秸稈可收集系數參數,為厘清民勤縣秸稈資源家底提供關鍵參數支撐,助力民勤縣秸稈綜合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本稿圖片由民勤縣農業農村局提供)( 記者:張小芳 通訊員:魏偉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