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的喜悅過后,遺留在地里的秸稈往往成為農民的一塊“心病”,無論是“一燒了之”還是棄之不管,都會成為環境的“瘡疤”。如今,在立新鎮,這些曾經被視為“生態包袱”的秸稈不再是無人問津的“廢棄物”,而是搖身一變,成了養殖牛羊的“香餑餑”。

走進立新鎮打虎村的一片玉米地,記者看到,村民彭桂華夫婦倆正在利用機器收割玉米秸稈。青貯打捆包膜一體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所到之處,玉米秸稈被迅速歸攏收集。經過機器的壓縮打包,秸稈轉眼間變成了一個個整齊方正的秸稈包。隨后,這些秸稈包被運往村民彭桂華家中存儲起來,為她家養殖的牛羊備足口糧。

據了解,玉米秸稈富含豐富的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營養成分,經過青貯發酵的玉米秸稈適口性更好、飼草轉化率高、成本更低,不僅增加了養殖效益,也減少了因焚燒玉米秸稈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立新鎮打虎村村民彭桂華說:“玉米秸稈經過薄膜一包,打到緊緊的,它里面發酵,一打開就是一股香味,就像蒸酒的酒香味一樣,營養價值相當好,牛吃了這個飼料不容易生病、容易消化,這一個包能儲存一至三年。”

這臺機器是彭桂華家中購置的第一臺青貯打捆包膜一體機,也是立新鎮的第一臺。有了它,彭桂華準備存儲更多的玉米秸稈,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探索“秸稈收儲—飼料加工—牛羊養殖—糞污還田”的綠色循環模式。
立新鎮打虎村村民彭桂華說:“我們這附近秸稈有好多我就收好多,儲存好多,發展我們的養殖規模。現在我這個養殖規模還小,我盡量擴大,帶領我們這附近的村民一起發展養殖,同時把秸稈利用起來,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為環保貢獻力量。”

秸稈飼料化所蘊含的巨大潛力,為立新鎮“零污染、零排放”的秸稈處理模式開辟了全新探索路徑。彭桂華夫婦的這一創新模式在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有效解決農業廢棄物處理難題,為推動牛養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參考。
立新鎮黨委委員人大主席黃霄說:“接下來,立新鎮將采取多種秸稈綜合利用方式,特別是類似于這種青貯飼料打包一體機的方式,讓更多的農作物秸稈變廢為寶,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