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生物船用燃料加注領域熱點頻出。
3月,上海港首次嘗試為國際航行船舶加注B24生物燃料油;6月,我國北方港口首單國際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業務在青島港落地;7月,在寧波舟山港北侖第二集裝箱碼頭,供油船完成對“凱斯廷馬士基”輪的5699.2噸保稅生物燃料油加注,一舉刷新國內單次最大加注量紀錄。
作為生物船用燃料的“源頭活水”,生物柴油產業能否借此東風駛入發展快車道?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冀星接受《中國化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生物柴油產業正面臨歐盟政策頻出等多重困境,開拓生物船用燃料加注這一藍海市場,無疑是該產業實現突圍的可行路徑。”
生物柴油出口遭遇掣肘 上半年出口量大跌四成
我國是全球重要的生物柴油生產國。在“雙碳”戰略與能源轉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生物柴油產業以“不與人爭糧”為發展基調,走出了一條以廢棄油脂為原料的特色路徑。
冀星介紹說,我國同時也是重要的生物柴油出口國——超200萬噸的年產量中,有90%用于出口。2024年,卓越新能、海新能科等頭部企業生物柴油出口占比分別達89.7%、50%,形成“生產在國內,消費在海外”的典型格局。另據歐洲生物柴油委員會的統計數據,2023年中國向歐盟出口生物柴油約180萬噸,占當年中國生物柴油出口總量的90%。
“然而,最近幾年全球第一大生物柴油消費市場歐盟對華出臺多項措施,對產業形成了多重夾擊。”冀星表示,具體措施包括吊銷部分中國企業的ISCC(國際可持續發展與碳認證)證書,開展反規避、反傾銷調查,以及征收反傾銷稅等。特別是今年2月,歐盟委員會對原產于中國的生物柴油作出反傾銷肯定性終裁,決定對涉案產品征收10.0%~35.6%的反傾銷稅,直接對出口市場造成沖擊。
“歐盟的政策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制裁中國生物柴油、保護本土產業,鼓勵中國出口原料。但去年生物柴油主要原料(化學改性的動、植物或微生物油、脂等產品)出口退稅取消后,生物柴油產業面臨關稅制裁與原料高價出口的雙重壓力。這導致該行業投機現象頻發、產品價格混亂,出口歐盟舉步維艱。”冀星說。
海關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我國酯基生物柴油總出口量為38.01萬噸,同比大跌42.55%,市場份額收縮明顯。
船燃加注成“脫困”之策 可帶動年用量超360萬噸
當出口之路受阻,大力拓展國內應用場景成為應對法則。冀星認為,開展生物船用燃料加注,將成為生物柴油行業的重要“脫困”之策。
近年來,隨著航運業脫碳壓力日益增大,以生物柴油為原料的生物船用燃料熱潮興起。權威認證機構挪威船級社(DNV)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至2024年,兩大國際重要港口新加坡港與鹿特丹港的生物混合燃料總銷量從30萬噸飆升至160萬噸以上。盡管生物混合燃料價格較低硫燃料油溢價30%~60%,但由于前者的“即用性”——現有船舶無需改造即可使用,且在保證強勁動力的同時可降低約20%碳排放,其市場需求仍在持續上升,成為眾多航運公司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降低碳排放的首選。
“在這一背景下,在國內推廣生物船用燃料加注,既符合低碳發展趨勢,又能開辟生物柴油新應用場景,還可規避歐盟相關政策掣肘。”冀星分析說,這樣做的合理性有三方面:一是符合歐盟法規。2024年出臺的《歐盟海運燃料條例(FuelEU Maritime)》要求,航運公司在進入歐盟港口時必須遵循嚴格的燃料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標準,未能遵守者將面臨高額罰款。給遠洋貨輪加注生物船用燃料,既能拓展生物柴油應用,也能讓船舶避免罰款。二是能避開關稅制裁。此前中國生物柴油出口到歐盟,常用路線是經過歐盟海關后賣給歐盟石油企業,被調和成生物船用燃料后再加注給船舶。將上述路線變成在中國調和生物船用燃料后直接加注到船舶,可避開反傾銷關稅制裁。三是有利于發展我國自主的碳核算及認證體系。目前我國缺少關于生物能源認證的國際話語權,導致在國際貿易爭端中缺少“武器”。在我國進行加注的生物船用燃料,可依據我國標準(GB/T 24067—2024),建立包含地理信息的全生命周期評價技術的ISCC認證體系,即GIS—LCA—ISCC,為生物燃料的碳足跡提供科學有力證明,并逐漸發展為國際方法和標準,在國際貿易中為我國生物燃料保駕護航。
“目前,中國船舶燃料有限公司以及青島、上海、舟山等地已成功開展生物船用燃料加注實踐。”冀星說,到“十五五”末期,全國B24生物船用燃料用量有望達到1500萬~2000萬噸/年,可帶動生物柴油用量360萬~480萬噸/年。
后續仍需多條腿走路 從“出口依賴”轉向“雙循環”
盡管生物柴油產業暫時迎來柳暗花明,但冀星認為,后續產業仍需多條腿走路。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國生物船用燃料加注的成功來之不易,仍需在保稅項下進行——將內地生物柴油以及燃料油出口到香港,在香港調和后運回內地,然后加注。但這種情況耗時耗力、增加運費成本,不利于生物船用燃料加注的順利開展。”冀星建議,相關部門應形成合力,盡快形成本地調和、本地加注的局面。
“在這方面,商務部等四部門《關于同意江蘇省連云港市開展生物航油“白名單”出口先行先試的批復》值得借鑒。生物船用燃料加注也可以學習這一模式,盡快開展相關工作。”他說。
冀星同時指出,生物柴油產業脫困的關鍵,還是走自主創新、高質量發展道路,通過技術創新、市場多元化策略和政策支持,從“出口依賴型”轉向“內外雙循環驅動”,以此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贏得競爭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