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縣白沙鎮劉店村的稻田里機聲隆隆,一臺臺秸稈打捆機穿梭作業,散落的水稻秸稈經壓縮捆扎后,化作一個個緊實的圓筒形草捆整齊排列田埂,等待被集中運離。曾經困擾農戶的“生態包袱”,正通過打捆離田實現資源化利用,為農業綠色發展注入新活力。

“往年收稻后秸稈處理最頭疼,留田影響耕種,運回家沒處堆。今年鎮里聯系企業免費打捆回收,地里干干凈凈,馬上就能種油菜了。”白沙鎮劉店村種植大戶劉宗君蹲在田邊,看著高效作業的打捆機滿臉喜悅。他家26畝稻田的秸稈全部處理完畢,不僅沒花一分人工費,清障后的土地翻耕更省力,播種質量也顯著提升。

為破解秸稈處理難題,白沙鎮創新建立“政府牽線、企業運作、農戶受益”的合作機制,提前對接農業科技公司和回收企業。負責劉店村秸稈回收的湖北省昌飛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投入5臺高效秸稈打捆機,組建專業作業隊伍,在全鎮范圍內開展巡回作業。

“我們的機器每小時能處理60畝地的秸稈,回收的秸稈運到加工基地后,可制成青貯飼料、生物質燃料和有機肥,實現全鏈條資源化利用。”公司負責人陳德榮介紹道,截至目前,僅劉店村就已完成600余畝稻田的秸稈打捆離田,回收秸稈300余噸。

秸稈打捆離田不僅讓田間環境煥然一新,更從源頭減少了焚燒隱患,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我們建立了秸稈回收臺賬,明確作業標準和收益分配機制,確保農戶省心、企業盈利、生態受益。現在農戶參與積極性很高,不少村主動申請擴大作業范圍。”白沙鎮農辦負責人陳宏峰說。
下一步,白沙鎮計劃將秸稈打捆離田技術推廣至玉米、花生等農作物種植區,力爭秋收期間實現全鎮60%以上耕地的秸稈資源化利用。“我們要讓‘無用秸稈’真正變成‘綠色資產’,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推動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讓農戶在綠色轉型中獲得更多實惠。”白沙鎮黨委委員、人武部長王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