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青島能源所和廣東液態陽光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生物質雙流化床化學鏈氣化技術”進行了科技成果評價。青島能源所所長呂雪峰、副所長徐峰、熱化學轉化研究組負責人吳晉滬研究員、知識產權與成果轉化處和廣東液態陽光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德全、執行總裁姜汐、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副縣長陸青松以及中國五洲工程設計集團有限公司能環院院長薛韶輝等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與裝備部主任李永亮主持。

評價委員會由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產化學工業研究所蔣劍春等七位專家組成。與會專家認為,該成果通過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以及大規模中試系統開發,形成了生物質雙流化床化學鏈高效氣化技術。創制出兼具載氧、載熱及催化重整功能的鐵基復合載氧體,建立了從載氧體篩選、制備到規模化生產的全流程技術體系,實現了復合載氧體的工業規模化生產;建成了千噸/年級生物質雙流化床化學鏈氣化工藝全流程中試裝置,集成了雙流化床、化學鏈控制性氧化及催化重整等優勢,實現了生物質免空分氣化制備高品質合成氣。最后,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創新性強,在生物質化學鏈氣化技術領域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青島能源所熱化學轉化研究組長期從事生物質氣化技術的研究。從2016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化學鏈氣化復合載氧體和雙床氣化工藝裝備研發等工作,先后開發出高效鐵基復合載氧體和雙流化床化學鏈解耦氣化工藝,2023年實現復合載氧體噸級放大生產,并建成千噸/年生物質雙流化床氣化中試裝置,2024年先后完成千噸級中試平臺的調試和熱態運行試驗,今年實現了千噸級生物質雙流化床化學鏈氣化技術全流程工藝運行驗證。6月5日至8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專家對該中試裝置進行了72小時現場考核,結果表明,以桉樹加工廢棄物壓縮成型顆粒為原料,氣化側碳轉化率78.60%,合成氣產氣率1.20 Nm3/kg生物質(干基),合成氣中CO和H2濃度85.41%,冷煤氣效率81.78%,進一步驗證了該技術的先進性和運行穩定性。

該技術已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1件(其中授權7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依托該技術,由廣東液態陽光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東縣15萬噸/年生物質綠色甲醇工業示范項目已簽約立項。目前該示范項目已完成用地規劃,化工園區入園建設和新能源配置等審批以及廠區布置和工藝初步設計,正在開展安評、環評和能評工作。同時,青島能源所、廣東液態陽光公司和中國五洲工程集團正全速推進工藝包的優化設計工作,此舉標志著該技術成果轉化進入了工程化實施階段,是實現產業化應用的里程碑與關鍵基石。該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將為生物質綠色甲醇、綠色燃氣和航空煤油等綠色燃料生產提供新的解決方案,為保證我國能源安全和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