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玉米豐收期,在天龍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工廠內,機器轟鳴,正在將廢棄玉米秸稈加工成牲畜飼料和生物顆粒燃料,這些曾經被農戶就地焚燒的廢棄物,如今成了“香餑餑”。

近年來,天龍鎮多元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方法,在“飼料化、能源化”等方向持續發力,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初步構建起“政府引導、企業回收、農戶收益”的產業模式,將秸稈禁燒的環保要求轉化為群眾自覺行動和鄉村發展的綠色“提款機”,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疏堵結合,轉變觀念。天龍鎮在嚴格管控露天焚燒的同時,積極推動秸稈綜合利用“開源”,通過村宣傳欄、微信群以及鎮、村干部主動走家串戶進行深入淺出的講解,多維度地向農戶講清焚燒秸稈的危害,也幫農戶算清“回收賬”,打消顧慮,讓農戶在秸稈利用上看得見好處,摸得著實惠,把被動的“禁止焚燒”變為主動的“舍不得燒”。
政企聯合,綠富同興。在上級有關部門指導支持下,依托天龍秸稈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按平均300元每噸的收購價,形成農戶(或合作社)收集、合作社車隊運輸、加工廠粉碎處理秸稈的“收運處”鏈條,將廢棄秸稈轉化為生物質燃料和優質青貯飼料。
據了解,2024年全鎮已實現秸稈回收及綜合利用約9000噸,作為優質飼料已銷往省內畢節、安順、普定等地養殖場,減少秸稈燃燒帶來的大氣污染,也增加農戶經濟收益,這場“從田頭到車間”的轉變,實現了環境保護、農民增收、企業獲利的“多方共贏”。接下來,天龍鎮將繼續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進一步做實做細秸稈綜合加工利用工作,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綠色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