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秸稈綜合利用,精準劃定禁燒區域,依法強化禁燒管控。鸕鶿渡鎮積極響應政策號召,立足全鎮資源稟賦與產業實際,推行“一村一策”,科學引導秸稈多元化、高值化利用,真正實現“秸”盡所能、“點草成金”,走出了一條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協同并進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秸稈打捆機開足馬力作業 胡衛紅 攝
9月8日上午,在鸕鶿渡鎮龍塘灣村的中稻稻田里,一臺嶄新的秸稈打捆機正開足馬力作業。轟鳴聲中,散落田間的秸稈被迅速壓實、捆扎成整齊草方,隨后運往村里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在這里,秸稈經粉碎加工后,“變身”為種植赤松茸的優質基料,成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的重要資源。
今年下半年以來,龍塘灣村創新推行“秸稈—基料—種植”綠色循環模式,聯動周邊的花橋村、板溪村等協同推進秸稈打捆離田作業。目前,三村聯合打捆覆蓋面積已達4000畝。龍塘灣村已建成10畝食用菌種植基地和400平方米儲存廠房,帶動200余戶農戶開展赤松茸等特色菌類種植。
龍塘灣村黨總支書記謝定乾介紹:“下一步,村上計劃擴建1000平方米食用菌大棚,進一步擴大秸稈消納能力。同時積極探索秸稈在有機肥生產、竹菌套種等領域的應用,著力構建‘收集—加工—利用’的完整產業鏈,真正‘秸’盡可能,點草成金。”

尹鵬飛正在打包環保炭 胡衛紅 攝
在千工壩村的秸稈收儲點,工人們正按3:7的比例將秸稈與木材邊角料混合粉碎。這些碎料將被送往生物能源公司,經深加工制成環保炭,成為冬季燒烤和農村取暖的熱銷商品,產品遠銷湖北、海南等地。桃江縣千工壩村生物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尹鵬飛表示:“利用秸稈作為環保炭的原材料,既減少了秸稈露天焚燒的風險,又降低了生產成本。加入秸稈后,每噸環保炭可減少成本超過150元。”

左文杰(右二)向尹金龍(左二)了解秸稈綜合利用情況 胡衛紅 攝
在長江村,桃江縣天水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新建的700多平方米秸稈收儲倉庫已初具規模。公司擁有500畝筍竹兩用林基地,本月起將開展修山、墾覆、施肥等管護工作。
公司總經理尹金龍說:“本月中旬開始,我們計劃利用秸稈覆蓋筍竹兩用林。這樣做有利于保濕、保溫,抑制雜草生長,提高出筍率和竹筍品質,還能讓竹筍提前上市,達到高產、穩產、增收的效果。”
鸕鶿渡鎮共有12個村(社區),其中11個為禁燒區,1個為限燒區。為深化“一村一策”,該鎮將秸稈綜合利用劃分為5個片區,拓展利用途徑,完善收儲運體系,推動秸稈從“生態包袱”向“綠色財富”轉變。鸕鶿渡鎮宣傳委員左文杰介紹:“我鎮按照‘一村一策、因地制宜’原則,共培育5家秸稈回收主體,積極開展打捆離田和粉碎還田?;厥盏牡静萦糜谂嘤⒐?、竹筍,制作飼料等方面,全力推進全鎮8000畝秸稈離田利用。”
截至目前,鸕鶿渡鎮已初步形成秸稈“收—儲—運—用”全鏈條體系,秸稈綜合利用率超過95%,不僅有效解決了焚燒污染問題,更帶動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和農民就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