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通北林業局有限公司南北河林場生物質顆粒加工廠,機器轟鳴聲此起彼伏,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將林下撫育產生的枝丫材送入生產線。經過破碎、粉碎、烘干、成型等標準化流程,這些曾被視為“廢料”的采伐剩余物,搖身變為熱值穩定、燃燒充分的生物質顆粒燃料,為林區綠色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南北河生物質顆粒加工廠依托林場豐富的森林資源與生態優勢,于今年8月末正式建成投產。經過反復調試,目前所有生產設備已進入平穩運行階段,日均產能穩步提升,累計已生產生物質顆粒100多噸。

隨著森林可持續經營的穩步推進,每年都會產生大量采伐剩余物,這些“廢料”經濟價值低,大量堆積還會占用土地。如今,生物質顆粒加工廠的建成投產,徹底破解了這一難題。工廠占地面積1770平方米,配備1條粉碎、烘干、成型一體化生產線,設計年產能1萬噸,將鋸末、樹皮、枝丫等林業剩余物“吃干榨凈”,不僅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更讓“廢料”變成了帶動發展的“財富”。
“我們生產的生物質顆粒燃料,在環保、經濟、安全等方面優勢突出,是傳統化石燃料的優質替代品。”南北河顆粒廠負責生產的單立江介紹,這些顆粒燃料燃燒充分、污染排放少,灰份低,真正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生態循環鏈條,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為綠色能源供給拓寬了新路徑。

“不用外出奔波,在林場里就能實現穩定就業,既能發揮自己熟悉林業工作的專業優勢,又能有可靠收入,工作起來特別有干勁!”正在操作粉碎設備的技術人員李師傅笑著說。這種“崗位就在場內、就業不離林場”的模式,讓專業技術人員在參與產業發展中實現個人價值,也為工廠穩定運營提供了熟悉業務、專業能力強、責任心強的人力支撐,形成“產業穩、技術人員安”的良好局面。
“南北河林場的優勢在生態,潛力在資源。生物質顆粒加工廠不僅讓林業剩余物‘變廢為寶’,更探索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相協調、經濟效益與民生效益相統一的路子,未來通北局公司將持續深化顆粒廠技術研發,進一步提升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生產效率,拓寬市場銷售渠道,讓資源循環利用的路子越走越寬,以多元產業激活綠色發展新引擎。”通北局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孫紅陽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