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收時節,遍地金黃。以往每到此時,秸稈處置總是一道難題。如今,隨著秸稈綜合利用體系的不斷完善,臨澧縣合口鎮通過大田翻耕、粉碎還田、打包收儲等多種方式,讓秸稈真正實現“變廢為寶”,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秸稈翻埋還田是最直接、最經濟的利用方式。合口鎮大力推進秸稈機械化翻耕還田,鼓勵農戶使用大馬力拖拉機配套翻轉犁、旋耕機等機具,將秸稈直接深翻入土,這種方式不僅有效避免了焚燒帶來的環境污染,還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團粒結構,增強保水保肥能力。“秸稈還田后,土地更‘有勁’了,化肥用量減少了,莊稼長得更好了!”種糧大戶老李高興地說。

針對部分不宜深翻的田塊,合口鎮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技術,采用加裝粉碎裝置的收割機,在收獲作物的同時將秸稈切碎均勻拋撒,再通過旋耕機淺旋混埋,實現快速腐解。據統計,截至目前,全鎮秸稈粉碎還田面積已達9200余畝,有效促進了節本增效和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對于剩余秸稈,合口鎮積極發展“秸稈打包-收儲轉運-資源化利用”模式,組建專業化秸稈收儲服務組織,建設鄉鎮收儲中心,形成覆蓋全鎮的收儲網絡。打捆后的秸稈被運往生物發電廠,用于生物質發電。“過去沒人要的秸稈,現在能賣錢,農民多了份收入,企業也有了穩定原料來源。”一位農戶笑著說道。

合口鎮多措并舉實行秸稈綜合利用,通過“還田為主、離田為輔、多元利用”的策略,構建起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秸稈綜合利用率穩步提升,形成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民參與”的良好局面。接下來,合口鎮將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和技術推廣力度,進一步拓展秸稈高值化利用途徑,例如牛羊飼料、食用菌栽培等,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讓秸稈真正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財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