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長沙市望城區茶亭鎮的兩萬畝早稻開始大面積收割。興隆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兩臺全自動收割機在田間緩緩前行,將金黃的稻浪吞入。在機器內部,水稻粒通過打谷裝置與秸稈分離,落入收集箱,秸稈則被送往后方的粉碎裝置,被粉碎成細碎的草屑后,再在鼓風機的作用下,拋灑至剛剛收割完的田地里。

秸稈被就地粉碎還田
與此同時,旋耕機緊跟在后面,鋒利的彎刀將表層泥土和覆蓋其上的厚厚草屑一同掀起、翻轉、混合,于是,剛剛還是“廢柴”的秸稈,就地“變身”成了珍貴的肥料。
“早稻收割和晚稻種植之間間隙很短,秸稈來不及離田,就地還田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興隆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余現告訴記者,“秸稈富含鉀和有機質,不僅給晚稻節約了一部分氮肥,還讓土壤更加松軟、水稻長勢更好。”
“現在我們在全鎮大力推廣秸稈粉碎還田機械。”茶亭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周勇介紹,2024年全鎮秸稈還田主體增至135個,機械增至67臺,油菜和水稻秸稈還田面積約4萬畝,肥料化利用約2.25萬噸,占秸稈總量的72%。”

秸稈作為草飼喂養的飼料
中晚稻收割期,秸稈量更大,如何處置呢?余現帶記者來到位于合作社后方的養牛場,只見工人將一捆捆草料叉散,并投入食槽中,20多頭黃牛探出頭來,吃得津津有味。
“前兩年,我們在區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政策支持下,購入了兩臺自走式秸稈撿拾打捆機。”在余現的手機視頻中,記者看到這兩臺機器像“管家”一般行駛在已收割過的稻田里,將一根根稻草撿拾進“身體”,自動打捆后“吐”出一捆又一捆整齊的方形草垛,由人工統一收集后運往養牛場旁的秸稈收儲壓縮轉運中心。

自走式秸稈撿拾打捆機正在工作
“我們采用谷飼和草飼結合喂養的方式,形成了‘水稻種植+秸稈回收+肉牛養殖’的生態種養模式,養殖場每年消耗約100噸秸稈,可節省20%的養殖成本。”余現算了一筆賬,去年離田的秸稈除了自用之外,還剩余800多噸,收儲后賣給其他養殖戶或綜合回收利用企業,增收了近20萬元。
而在不遠處的哲浩農機專業合作社,秸稈有了更新的“身份”。3000多平方米的新建廠房內,一套數米長的顆粒燃料環保制造設備正在運轉,農作物秸稈、枯枝木屑等原材料被送進生產線,經過粉碎、烘干、制粒等工序后,成為了一顆顆“金疙瘩”——生物質顆粒燃料。

打捆后的秸稈統一收儲
“這種燃料不僅清潔環保、燃燒效率高,還是傳統煤炭的理想替代品。”哲浩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姚鵬飛去年在政策補貼下引進這套設備,如今已完成100多噸試驗性秸稈加工,顆粒燃料年生產能力預計將達1500噸,可產生效益150萬元。
除此之外,望城區還依托區內靖港采盟、舒記果園等食用菌繁推、果蔬種植企業,探索秸稈基料專業化生產;依托黃藥子鋪等酒莊,探索以秸稈作為釀酒輔料的生態循環模式。2024年全區中晚稻種植面積21.26萬畝,全區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1.25%。 |